《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武陟县乔庙乡宋陵学校 付金芳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先试读,然后再领读。学习“窟窿”“街坊”时先让学生体会老师的读音,再总结读法。这样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练习说话,培养语感。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习用“因为……所以……”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
四、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五、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孩子们通过学习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深刻呢?我通过讲述小孩子吃糖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读的时候应该多加指导。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有啰嗦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