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这土地

武陟县龙泉一中     田艳红

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段历史.中国人民始终不能忘记。八十多年前一场突出如其来的暴风雨降临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 城市被轰炸,房屋被摧毁,手无寸铁的中国民焰惨曹屠杀。山间破碎,风雨飘摇。无数有识之士夜不能寐,枕戈泣血。心中似有奔涌的河流,被怒吼狂风般的愤怒席卷。生灵涂炭,同胞受难,中华人民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吟吟,冤死的三千五百万亡魂成在哭泣。 为国捐躯,,战上们前仆后继。 祖国有每这样一的艰苦的岁月,需要我们铭记,而有一位诗人,用句诗来铭记这段历史。今天我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作者

艾青(1910-1996),中国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学习目标

    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初读感知

1.“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诗歌,并用心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开始吧!

2、看朗读视频

3.指生朗读,指生评价

师:诗中有一个词语形容诗人的情感程度很深,谁找出来了?(深沉)

师:那针对这一种情感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呢?

(整体来看我们应该用深沉的)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酝酿一下自己的感情,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谁能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4.教师范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首诗,大家想不想听!

5.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再把语速放慢一些,饱含深情的给大家朗读一遍。

五、品读悟情

师:其实,要想通过朗读把听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必须真正的理解诗歌。我们说:“作诗本乎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悟情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情感的流露。我们说:知人论世,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抗日战争时期)

师:其实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已经践踏了我们的国土。谁愿意把这段背景资料给大家朗读一遍。

    知人论世: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日本攻路南方!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师: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图片。勿忘国耻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师: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致使30多万同胞惨遭杀害。南京这一座六朝古都,成了一个血腥的人间地狱。看着这样一组照片,此时此刻,你的感想如何?

生答

师: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生:我一定会誓死报国。生:反抗报仇,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甘心做亡国奴。作为诗人的艾青,他也坚定的涌进了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是借助哪些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诗歌,先自主思考,如果有疑难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具体形象)

明确: 意象

暴风雨打击的土地-----遭受侵略蹂躏的祖

    汹涌着悲愤的河流-----郁结在人们心中的悲愤(强烈愤怒的中国人)

无止息的激怒的风-----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人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所借助的具体形象在文学上叫做“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师:它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带上了诗人主观情感,那么在文学上他就称之为“意象”,那在这首诗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

师:那么这种通过具体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的写法叫什么呢?

生:象征

师:我们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曾经学到过这种写作手法,那么诗人所借助的这几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使用象征这种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章,象征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

    师:同学们,使用象征这种手法的时候定要注意,象征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之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要使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我们就能够想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那“土地上的河流汹涌着悲愤”它象征着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谁?

生:当时人们心中的悲愤。师:人们心中的悲愤就如同河流一般汹涌着。

师:那“无止息的激怒的风”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

师:这种“激怒”无止息的吹刮着,刚才咱们同学看南京大屠杀图片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很多同学的眉头紧锁着,神情凝重,可见你的心中也充满着一种愤怒,对不对?这种愤怒代代相传,不会停止。“无止息的吹刮着"不用“吹拂”而用”吹刮”,你感受一下,程度一样吗?

这种愤怒非常强烈。那这三句话,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去读?

生:悲愤

师:谁能带着强烈的愤怒再给我们读一下。

师:那黎明的温柔它又象征着什么?生:光明的到来

师:在艾青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太阳”,那么黎明无比温柔,而且还是来自林间的,在这里他为什么不用太阳这个意象呢?

生:仅仅是胜利的曙光,但是人对胜利仍充满着渴望。

师: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我们说:“黎明来了,胜利还会远吗?"那我们再读这句话时候,一定要读出深深的向往之情。闭上眼,仿佛就看到了喷薄而出的太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这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句话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只鸟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师: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可以用哪个成语可以形容?

师:至死不渝。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借助意象抒写的淋漓尽致,这种爱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当时全民族普通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是当时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师板书)

3.谈谈第二节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主题升华,感情深化,呼应标题。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练和升华,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爱的深切。

师:我们要饱含深情的去读才能产生动情的效果,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再一次感受一下诗人的深切的爱国感情。

六、仿写诗歌

师:诗人曾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他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想请一名同学用凄切的声音,朗诵全诗。

师:让我们的灵魂再次受到震撼,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正所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而今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一个团结和谐的中国赢得了世界赞赏的目光。

那假如你也是一只小鸟,你会对繁荣昌盛的祖国歌唱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试着仿写一下这首诗,可以仿写全诗,也可以仿写你最喜欢的几句话。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图片希望能激发你的灵感。

学生回答

七、结束语

同学们歌唱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超越想象的新技术,祖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歌唱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课本,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爱,祝福我们的祖国未来更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