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评价
焦作市中站实验小学 王会兰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文字简约,还寓理其中,意义深远。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让学生能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诵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他们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教学中,王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落实文字。落实文字是指文言文中每个字的音形义都要理解得清清楚楚,这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文言文追求简洁,内容之间跳跃性比较大,准确断句比较难,所以在朗读时学生不易读好。精心设计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一遍遍诵读,感知文言文中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愿意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朗读演绎。
新授前,先让学生先尝试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范读,评价读,学生们已能达到读通读顺。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感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情读,或高兴,或佩服,或疑惑,各种情绪都充分表达出来。理解了内容,我又引导学生横着读,竖着读,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纯古文读,学生已经能读出节奏美和音韵美,情感体验得到提升,杨氏之子的品格慢慢在心中沉淀。
三、领悟文化。语文课本是由 一个个单元组成的,一个个单元又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它们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都是独立的。 但是,本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有相同之处的, 它们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王老师善于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综合起来,形成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学中,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以“从哪看出来杨氏之子甚聪惠?”这个问题,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包含的文化。
四、品味文学。古人写文章最讲究炼字炼句,往往寥寥数语,即能生动传神。在教学时,王老师结合人物的对话,“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展开讨论,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明和有礼貌。
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丰富了学生头脑中“杨氏之子甚聪惠”的形象,所以有人说,文字简洁是对读者的尊重,古人写文言文最讲究简洁,简洁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
从这四个方面建构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王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