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造店回民学校  张娇娇

【总体设计思路】

《标准(2011)》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体现《标准(2011)》的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提取案例,设置了六个环节,即:情境导入;学习新知;情境练习;总结提升;作业巩固;板书设计。从简单的两种情况下的推理逐步引申到三种情况下推理,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同时也为学习例2做好铺垫。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第一课时,这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教材通过简单的情境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能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来到录播室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上课。这个录播室有个小小的神奇的地方。大家向后看,后墙是一副山水画贴在一整块玻璃上。透过玻璃,我们看不到也听不到后面的人和声。但是此刻后面正做着一些老师,他们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我们。谁能猜得到后面有几位老师在听课?

师:这时大家在凭感觉猜、随意猜,答案是不确定的。听好了,老师现在给你们一个提示,后面听课的老师人数比6多比9少。请猜。

师:有可能是8个,有可能是7个。现在答案锁定在这两个数字上了,那老师再给出一个条件,大家进行二选一,后面听课的老师不是7个。

师:很好,当我们有两个选项7和8时,根据已知条件排除掉一个选项、7时,就只有一个答案8了。所以,在二选一时,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其中,大家不自觉地就运用了一种选择的方法,排除法。

师:掌握了方法,我们继续猜猜看。后面听课的老师坐在最右边的是位男教师还是位女教师?谁能保证一次说对?条件不够,那老师提供一个条件,坐在最右边的不是男教师。

师:你说说为什么是女教师?(教师性别只有两种。要么男性要么女性,排除掉男教师的选项,那就只有是女教师了)

师:对了,像这样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推理。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就是----推理。

师:好,现在进行推理抢答。

今天老师开车来学校的路上压到了一只塑料包,不是前轮压的,那是(    )。

老师来到录播室上课,不是走的后门,而是(    )。

老师进门时,先迈的不是左脚,而是(    )。

老师用一只手拿了一支粉笔,先看(做动作伸开左手没有),再猜粉笔在哪只手里?(    )

师:对。已知条件不一定是文字表述的,不一定是耳朵听到的。也可以是动作示意的,眼睛看到的。

二、学习例1

师:看来这种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二选一问题难不倒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三个选项的推理问题!

师生共读例1题目。

师:先不要着急答题。我们需要一位解题先锋帮大家缕清条件,说明题意。

(三本书...三个人..“各拿一本”是什么意思?每个人都拿了一本书,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小红拿的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那小丽会拿什么?那数学会是谁拿的?)

师:好!就到这里,不再说了。同学们拿出桌上的学习单,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学习单上提供了三种方法,看大家能完成几种?完成后,同桌相互讲解自己喜欢的方法。

先听老师简介方法:

方法一,语言描述法。通过语言描述,分析结果。

方法二,连线法 。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把相应的人名和书名连起来。

方法三,列表法 。在表格中写出人名和书名,根据条件在人名后面相对应的书目下方打“√”,不对应的书目下方打“×”。

师:现在我们有请答题能手为大家分享推理过程,谁先来分享语言描述法......谁再来分享连线法......谁勇敢地来分享列表法......

师:三位答题能手展现的推理方法各有千秋。但抽丝剥茧来看,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通的。

都是先确定的谁?----小红。为什么?----因为小红说的话是关键,直接告诉了我们她拿的是语文书,这是一个可以马上确定的信息。所以,在推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关键信息,能确定的先确定。最终就转化成二选一的简单问题了,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然后再确定谁?为什么?----再确定小丽,因为从剩下的两本书中排除了数学,小丽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最后确定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有没有谁在确定了小红拿语文书后,是先确定小刚再确定小丽的?为什么?因为从剩下的两个人里排出了小丽,那数学书就只能是小刚拿的。最后确定品德与生活是小丽拿的。

小结:语言描述法、连线法和列表法都是推理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情境练习

师:大家总结的推理思路很清晰。但是有三位同学不服气,他们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向大家发出了挑战。同学们,敢应战吗?

挑战①:

红同学、黄同学、绿同学三人进行跳绳比赛。绿同学说:“我不是最后一名。”黄同学说:“我也不是最后一名,但绿同学比我成绩好。”他们各得第几名?

请三位同学上台扮演题中的红黄绿三位同学。先进行分角色读题。老师在黑板上横向依次写出一二三表示名次。一边做题,一边使扮演者站到相应名次方位。

师:我们可以先确定谁的名次?怎样确定?----可以先确定红同学是最后一名。通过黄绿两位同学的话,排除掉黄同学和绿同学是最后一名的可能了,只有三个人,第三名只能是红同学......(注意,我们先确定的红同学是第三名,不像是例1中通过小红一人的话直接确定的。而是通过黄绿两位同学的话,用--排除法--间接确定的。给同学们灵活的思维点赞!)

师:然后可以确定谁的名次?怎样确定?----然后可以确定黄同学是第二名。通过黄同学说的话,排除掉他是最后一名和第一名的可能,只有三个名次,黄同学只能是第二名。

师:最后只剩一个同学和一个名次了,绿同学第一名。

挑战②:(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结束,三位同学聚餐去了。)

红同学、黄同学、绿同学一起吃饭选盘子。一位选的红色盘子,一位选的黄色盘子,另一位选的绿色盘子。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选的盘子颜色和自己的称呼相同。那么,三位同学选的盘子各是什么颜色?

师:答题还需先解题,这次谁来做我们班的解题先锋,帮大家缕清条件,说明题意。

(三个人、三个盘子、每人一个盘子,盘子颜色不和姓氏相同)

师:弄清题意要求,独立思考。可借助对应填空、连线、列表等方式将思维形象化。选择你觉得最适宜的思维外化形式,辅助我们更清晰快速地解题。再思考一个问题,答案唯一吗?

......(找助手师生共同解题----列表法----对应填空法)

师:在是三人选盘子的问题里,我们反复说了两个词----“固定”“假设”。这也是我们上学期学习搭配问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归属为搭配问题,也确实运用到了推理思维。知识就是这么美妙,它时而直线上升,时而螺旋徘徊,织成一张复杂又极具吸引力的网,承载着我们寻找真理和美好的梦想。

4、总结提升

师:好,言归正传。下面有请总结专家回顾我们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叫做推理。

----二选一时,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呈现方式:语言描述法、连线法、列表法、对应填空法。

----思维方法:确定法、排除法、固定法、假设法。

----思路总结: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五、作业巩固

①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②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推  理

已知条件→结论

先确定法  再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