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本单元中属于开篇,既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局面,又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有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但是阅读史料困难,问题分析能力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利用史料和图示,抓住重点进行讲解。
【教法】
教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和隋的灭亡等史实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运河的历史作用。梳理古代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开通,开创科举制度
难点:评价大运河;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演变图)上个学期我们学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 ,国家分裂,但同时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之后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整体感知教材。
1、隋朝统一的过程?
2、隋文帝的治理措施及影响?
3、隋炀帝功、过的具体表现?
4、隋朝灭亡的原因?
2.请同学们回答第1个问题,重点强调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的标志及意义,并出示隋朝统一的地图。
进入到第一个子目:隋朝统一
3.教师设疑:隋文帝以武力建立的政权,将会以什么方式治理巩固国家呢?
4.出示材料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总结隋文帝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材料1: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蒙曼说隋》
材料2: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朝度量衡混乱,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材料3:隋朝在中央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材料1:隋朝仅用30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重新达到了5000万。
材料2:含嘉仓,始建于隋朝公元605年,位于洛阳市老城北,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粮窖400座以上,每座粮窖可以存储约50万斤粮食。唐太宗曾感慨:“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由此进入到第二个子目:大运河的开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及目的是什么?
同学们举手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
条件:(1)隋朝统一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中央集权加强,为征发百万人提供可能;
(3)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3.教师讲述: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个作用,四段水渠,五条水系,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5.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不仅在隋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经过元朝时期的改道,演变成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并且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出示材料: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7.教师讲述:第一首诗对大运河的态度是否定,第二首是肯定,那么你的态度呢?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对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有何评价?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开凿大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
科举制的创立
1.教师讲述:科举制因分科考试而得名,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2.教师引导:隋朝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改变前朝的选官制度呢?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前朝的选官制度。(出示时间轴)夏商周时期选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世卿制;两汉时期以贤孝品行为标准实行举荐方式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实行九品中正制,久而久之,在官场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这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士族独占上品,士庶严格区分, 且官员选拔权由权贵垄断;——阶级矛盾加剧;不利于中央集权。
只重门第,不重才能——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朝廷无人可用。
4.根据教材,学生回答科举制确立的过程。
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6.教师设疑:科举制对社会产生了那些积极作用呢?
出示材料:
材料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2: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3: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张婷《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
材料4: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
材料5: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通过材料说出创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7.师生总结: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朝自隋文帝建立,治国有方,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而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确立科举制,大大推动了国家的进程,但是什么导致了隋朝转瞬即逝呢?
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
由此进入第三个子目:隋朝的灭亡
1.教师提问:隋炀帝的暴政体现在那些方面?
2.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PPT表格归纳。
提示: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害,身死国灭。
三、拓展思维
学习过隋朝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隋朝和秦朝的经历极为相似,都在瞬间被摧残,二世而亡,那我们现在一起将两者进行对比,补充表格(ppt展示)。
四、梳理巩固,训练提升
课堂小结:隋朝经历二世灭亡,隋文帝统一全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治理国家,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国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确立科举制,造福千秋,但是其残暴统治,使他“罪在当代”,在这一兴一亡当中,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民心者的天下。
训练巩固:
1.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B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2.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称为“开皇之治”是因为( D )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 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
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板书设计】
隋文帝:政治,经济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确立科举制
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