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
2. 通过地图、图片、文献等资源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互动探究法
【课前预习】
让学生课前通读一遍教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于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
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教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
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的学习:天下立——建立统一
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观看视频回答北宋建立基本情况。
(时间、人物、事件、定都)
北宋建立于五代十国后期,历史已出现统一的趋势,所以结束分裂成为了赵匡胤的第二个使命,通过图片了解北宋的统一方针和局部统一的本质。
第二板块的学习:天下安——强化集权
1.史料解读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
结合材料思考: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何在?应如何应对?
2.强化中央集权
阅读教材29页和30页,小组交流回答,宋太祖在哪些方面,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进行归纳。
3.史事链接
在宋太祖刚登皇位时,宰相上殿奏事,太祖都让座献茶,商谈国事。后来宰相范质上殿奏事,太祖照例赐座,可开始奏事时,太祖说:“我最近眼睛有些昏沉,把奏章拿近点让我看看。”范质便离开自己的座位,走近太祖,太祖暗中吩咐宦官,把宰相的座位撤去。从此以后宰相再见皇帝,也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了。
第三板块的学习:固天下—重文轻武
1.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诗《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2.重文轻武的表现
《劝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床前读。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制,带来了什么影响?
3.重文轻武的影响
材料解读
料一: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割据 )呢?
材料二:北宋《清明上河图》街景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重文轻武带来的影响?
第四板块的学习:危天下—强干弱枝
1.材料研读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阅读材料,说一说重文轻武带来的危害。
【课堂小结】
国家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板书设计】
天下立——建立统一
天下安——强化集权
天下固——重文轻武
天下危——强干弱枝
【课堂练习】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的强与弱的反差,更直观的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