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两司马等。

  1.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东京这一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他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词曲作品的探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元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和勾栏;宋词、元曲。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探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

城门口络绎不绝的行商之人,大街小巷里交织的行人,道路两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盛景都来自于经济繁荣的宋朝。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它反映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为都市繁荣和文化兴盛奠定了基础。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12课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逛开封看都市繁华(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出示东西方城市化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宋元时期的城市化水平高于西方国家,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请阅读教材,找出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

(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 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以北宋开封为例,来了解一下宋代都市的繁华。

2.教师: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场景,整体感知开封城的繁华和对世界的吸引力。(通过视频的趣味,抓住大家的眼球,使学生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开封城最热闹的集市,哪儿呢?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宋朝,到开封去看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有哪些?   

(1)表现一: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2)表现二: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表现三: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4.教师:继续往前走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摊位和围起的人群,不禁纳闷:这是哪儿?围起来的是什么?你能解答吗?

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答案(瓦子: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勾栏:瓦子里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搭的一种舞台剧。)

5.教师:来到南宋临安,这里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6.城里城外这么多瓦子,到底都有哪些表演呢?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播放《河南开封文化主题公园》的视频,使学生感受瓦子和勾栏中热闹景象,体会开封城的繁荣与开放及对世界的吸引力。)同学们要想近距离的亲身感受宋朝文化也可以抽时间去我们阳谷的狮子楼逛,每年的春节和元宵那里都非常热闹。

7.教师:春节是我们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冬至等)那宋代最受重视的是哪个节日呢?当时称为什么呢?

8.教师:刚才的游览让我们体会到开封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宋朝人真的挺幸福的,那么宋元时期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当时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教师出示以下材料,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当时世界的80%。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东京、临安人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材料三: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商人具有城市意识的官吏、士人、地主、农民等成为市民阶层的组成部分。

(得出结论: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导致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兴盛,市民娱乐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教师从而引导学生体悟社会的变化与经济繁荣息息相关的。

【第二篇章】赏词曲观传统文化(二、宋词和元曲)

1.教师:这么热闹的日子里是少不了要唱几句的,在宋朝,词跟音乐是一体的,每一首词的词牌都是一种曲谱,宋人写词都是可以歌唱的,可以说宋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2. 教师: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学们知道唐元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吗?我们通常将宋词、元曲与唐诗并称,由此可见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以下问题:(1)词的出现和发展;(2)什么是词牌?(3)宋代杰出的词人有哪些?他们的词风有什么特点?对比苏轼和李清照的作品,分析归纳他们词风不同的原因。

3.我们一起品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师:苏轼《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也反了他希望像周瑜一样国杀敌的爱国情怀。全篇气势磅礴,豪情激荡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这一豪放词风,被南宋辛弃疾等词人所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他的词将他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无论之前的家庭和美,还是后来的颠沛流离她的词都传达一种声音:爱国思乡。

4.教师:宋代不仅词发展到高峰,还产生戏剧戏剧到元朝时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什么是元曲?“元曲四大家”都有谁呢?同学们看书,迅速找出相关知识点。

5.师:《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刚刚说过,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体现作者的个人情感。那么,你觉得作者想借《窦娥冤》的故事来表达什么?

学生:鞭挞黑暗势力。

教师:反映了关汉卿正直善良不畏权贵的精神,无情的抨击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

6.教师:通过旅行,我们感慨宋朝文化生活的繁荣,请同学思考:宋朝文化生活繁荣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1)社会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

2)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交融、交流进一步加强。

4)对外交流频繁。

5)教育事业发达。

6)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篇章】读史书以明得失(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教师:两宋交替之际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我们可以通过哪部史书汲取智慧呢?

学生:《资治通鉴》

2.教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篇章的学习——读史书以明得失。

3.教师出示图片:请问,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故事?

学生:《司马光砸缸》。

教师:司马光从小就是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经过19年的努力,编写成《资治通鉴》,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它有记录了哪些内容?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请同学们回归课本,找出答案。

(1)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朝代。

(2)《资治通鉴》的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4.教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同学以后好好学习历史,不断超越自我。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博爱社会变化的小短文,去探寻博爱古老的记忆。(例如:博爱的经济发展变化、习俗变化、语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