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情志理想。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

【教难点】

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

似乎只有桃花才能代表春天的美丽,然而当代作家贾平凹却对一棵小桃树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一棵小桃树》

一、初识小桃树

1.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跳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分享圈画的阅读成果:

学生:“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可以看出这是一棵弱不禁风、单薄的小桃树

学生:“大家都笑话它”、“没出息”、“野的”、“样子也极猥琐”、“猪拱折过一次”、“嫌长得不是地方”、“想砍掉它”可以看出这是一棵不招人喜欢,无人欣赏的小桃树

学生:“孤孤地开在墙角”、“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零落”、“命薄”可以看出这是一棵孤单、寂寞的小桃树

学生:“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片,一片湿得很重”、“羽毛渐渐剥落,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可以看出这是一棵遭受风雨摧残,但却顽强不屈的小桃树

学生:“枝条已经慌乱”、“容颜全然褪尽”、“桃花一片一片的落了”可以看出这是一棵命运多舛的小桃树

……

教师:同学们在阅读中学会了圈画,学会了品味,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质。

同学们分享了圈画的阅读成果,你能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小桃树的形象吗?

学生:弱不禁风、单薄、无人欣赏、命运多舛,顽强不屈的小桃树。

教师:的确,小桃树在成长中经历了生长环境的恶劣、猪的拱折、人们的厌弃、风雨的摧残等磨难,可最后依然保留一个欲绽的花苞。

二、再读悟情感

教师: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有着怎样的特殊的情感联系呢?

1.“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学生:8次,1 段“我的小桃树”、第 2 段“我的小桃树”、第 5 段“我的小桃树”、8 段“我的小桃树”、第 9 段“我的小桃树”、、第 13 段“我的小桃树”

教师:作者如此执着的用这一称呼,是因为这株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

2.圈画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体会“我”对小桃树有怎样的深情?

学生:忏悔,安慰。从“忏悔”、“安慰”关键词句看出。

学生:同情,怜悯,自责,无奈。从“瘦了很多”、“慌乱”、“容颜已经裉尽”、“无奈何”、“孱头”关键词句看出。

学生:满怀希望。从“蓄着我的梦”、“梦的精灵”、“梦是绿色的”关键词句看出。

学生:赞美。从“拱出一点嫩绿”、“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灼灼的”、“香香的”

关键词句看出。

学生:感激。从“我该怎么感激你”关键词句看出。

教师:情从文现,情从文品。“我”对小桃树满怀情感:有忏悔、自责、同情、怜悯、无奈,满怀希望憧憬、赞美与感激。

三、三读悟人生

作者对小桃树的精雕细刻,仅仅是为了突出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吗?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圈画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我”的成长经历,并比较两者的相似处。填写表格

补充背景

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

          ——《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

 

1952年,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1966年,读初二时遭遇“文革”,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14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

 

1973年感染疟疾

 

1983年感染乙肝

 

1994年《废都》禁发

 

2008获得茅盾文学奖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

暗线:“我”的经历

角落

进城读书

感到渺小,想干事业

有院墙高了

开花、经历风雨

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

对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坚定

学生畅谈,教师引导明确:

①出身在偏僻的山村②萌芽(嫩绿)③二尺来高              ④长大,幼稚天真,经历磨难              保留一个欲绽的花苞

教师: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有何关联?

学生:经历相似。

比较阅读: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比较两者相似之处。

(1)  两者的成长环境恶劣:

(2)  两者的成长经历类似,充满磨难:

小桃树:

小桃树:

“我”:

“我”:

(3)面对磨难的态度:

小桃树:

“我”:

 

 

 

 

 

 

 

 

 

学生畅谈,教师引导明确:

小桃树生长在墙边角落,没有阳光。“我”生长在偏僻的小山村,条件差。

小桃树经历了猪拱,人们的嫌弃,风雨的摧残。“我”进城读书,感到渺小,长大后,方真知人世复杂,自己太幼稚、太天真,经历种种磨难。

小桃树经历风雨依然保留一个欲绽的花苞。“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对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

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是“我”的折射。借助小桃树,表现了“我”心中的情志。这种借助“物”来表现“我”的情志的表现手法叫作什么?

学生:托物言志。

教师:托物言志,是指作者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的一种表现手法。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

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小桃树,言了什么志呢?

 

学生畅谈,教师引导明确:托物(小桃树)言志(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表达作者的情志与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与磨难,要顽强地抗争,不懈地追求,要坚信乐观。

五、课后作业

请你选择熟悉的一物(如:松,竹、向日葵、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物表达你的情志。字数 200 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