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全文不足百字,叙事简洁却画面感极强,富有想象空间,更蕴藏深厚的人文内涵。
结合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节课我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前在《自学任务单》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通过对《自学任务单》的批阅和分析,进一步掌握学生真实学情,为学生量身打造相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这样就把把课内宝贵的时间用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无论是课前学习还是课内学习,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同时,我注意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前开展的微课学习中,不同程度的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可以反复多遍学习。课内学习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为能力弱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帮扶他们学习提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共同提升、各有所获。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合信息技术功能,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是初解文言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文言文的朗读指导。通过课件展示有停顿符号的文本、有范读录音的文本、去掉标点的文本、有配乐的文本,组织学生在不同朗读形式中,层层推进,扎实训练。在课堂上,的确也可喜地看到学生的诵读能力呈现梯级提升,诵出了文言文的韵味,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2.“给动画片配音”环节,是本节课在解决教学重点时较为巧妙的做法。水墨动画片《伯牙鼓琴》与古文意蕴及其相符,我以其为载体,激发学生在讲好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创作生动的故事。因为课前已经把动画片推送给学生观看并请其进行了简单描述,所以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创编建议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生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破了教学重点。
3.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 “品味伯牙喜遇知音”的教学环节,我出示一组优美的自然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的意境,体验伯牙和钟子期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继而催发学生的想象力,揣摩伯牙琴声中的画面,想象锺子期由衷的赞叹。课堂上,学生想象的大门被打开,思维非常活跃,用丰富的叠词表达伯牙琴声中的动人场景,我相机利用希沃白板写话功能板写学生课堂生成的词句,形成语段,并且师生分角色进行诵读,在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从而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4.理解伯牙“失知音”之痛是本课教学难点。我借助动画视频和悲凉的二胡独奏音乐,进一步拓展介绍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和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领悟“知音难觅”。这一信息技术的融合,避开空洞的说教,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以提升,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注意及时评价,给学生正确的反馈引领。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我还借助“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进行随机挑选和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整节课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学活动得到有效调控,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促进了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