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红楼春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大致读懂课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贾宝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走近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初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红楼梦》相关资料和音频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
师:“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这是本单元导页中的一首小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红楼春趣》。 打开课本,齐读课题,第八课红楼春趣。”
二、新授
1.初识《红楼梦》
师:“这篇课文出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对本书有了解吗?”
生:“它又名石头记。”
师:“你知道它的别名,了不起。”
生:“它的作者是曹雪芹。”
师:“真好,读古典名著,记住作者很重要。”
师:“快我们一起在课题下面做上标注,曹雪芹。”
师:“那本文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的第几回?”
生齐说 :“第七十回。”
师:“怎么知道的?”
生:“查阅资料。”
师:“这是读书的好办法。”
(板书 查阅资料)
师:“还有吗?”
生:“结合课文注释。”
师:“你很会看书,通过注释我们还知道了红楼春趣这个题目是本文编者后期加上的,为什么用这四个字为题?”
生:“红楼指出自红楼梦,春趣指春天发生的趣事。”
师:“了不起,理解了题目,就了解了故事的情节,这也是读书的好办法。”
2.回顾方法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三篇古典名著,再来回忆一下,还有哪些读书的好方法。”
生:“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 结合影视作品。”
(板书 联系上下文 结合影视)
师:“真好今天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一起走进红楼春趣。”
请看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把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
师:“读完了吗?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和我们现在的文章表述上有很多不同,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画出了不少新词和难词,是吗?”
生:“是。”
师: “不如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中去, 捋一捋。好吗?”
生:“好。”
师:“回忆一下,故事的开头,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了树梢上。”
师:“没错,一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大蝴蝶风筝,挂在了树梢上,被众人拾到了。”
(板书 拾风筝)
师:“大家拾到这个风筝有不同的反应,其中紫娟想拿回去自己放。”
师:“可有两个人表示反对,是谁呢?”
生:“探春和黛玉”
师:“他们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出示 探春和黛玉说的话 指名读)
师:“两位姑娘读得特别好,字正腔圆。”
师:“而这两位说的话中,就出现了两个难词、新词、 陌生词。”
师:“读读看。”
师:“请你猜一猜,这里得忌讳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不好的。”
师:“不好的事能做吗?”
生:“不能。”
师:“没错,忌讳就是不能做得事,联系下文黛玉说得话,这个忌讳,指的就是——”
生:“晦气。”
师:“那黛玉的晦气是什么吗?”
生:“病根。”
师:“真好,你很会联系下文。”
师:“看,当我们把忌讳晦气病根联系在一起,他们两个的话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
生:“是。”
师:“我们还知道了放风筝,就是放晦气,这是当时的习俗,如果拾别人的风筝,就等于拾了别人的——”
生:“晦气。”
师:“所以人家放过的风筝,不能放。”
师:“这就是两位姑娘反对紫鹃的理由,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看来风筝只能放自己的,故事继续,当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后,去干什么了?”
生:“拿自己的风筝,放风筝。”
师:“没错,取风筝,放风筝。”
(板书 取风筝 放风筝)
师:“没错,丫头们七手八脚的去取自己的风筝,甚是有趣,看看还做了什么?”
(出示 丫鬟们准备风筝的片段)
师:“快让我们自读三遍,争取读顺口。”
师:“好读吗?”
生:“不好读。”
师:“是啊,密密麻麻都是新词, 估计各位平生也是第一次见到。”
师:“那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
师:“读得很准确,那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没关系,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不要怕, 我们可以——”
生:“暂且放过。”
师:“好主意,不过放过不是完全不管,我们得知道这些词语和什么有关?”
生:“和风筝有关。”
师:“没错,只要知道是和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就好读了,再来一起读一读。”
师:“故事继续,风筝拿来了,众人也放了不同的风筝,最后风筝去哪了?
生:“随风而去了。”
(板书 随风而去)
师:“没错,谁来读一读。”
(出示 描写黛玉的语句)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拟声词。”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快一点。”
师:“随着豁喇喇一阵响,众人也绞断绳线,晦气随风筝一起飞走了,真是有趣有趣。”
师:“刚刚我们用猜一猜,暂且放过的方法理解了难词,新词,陌生词,还理清了文章写作顺序,是什么?”
生:“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没错,故事的开头,写的是——”
生:“齐读,掉风筝。”
师:“这就是故事的——”
生:“起因。”
师:“接着写的是——”
生:“取风筝,放风筝。”
师:“这就是故事的。”
生:“经过。”
师:“最后写的是。”
生:“风筝随风而去了。”
师:“这就是故事的。”
生:“结果。”
师:“没错,现在相信同学们已经大致读懂了这篇文章,不过读古典名著光梳理故事得情节和写作顺序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故事的——”
生:“人物。”
师:“人物形象,你很有阅读经验。”
师:“没错,本文人物众多,都有谁,不看书,试着说一说。”
师:“人物真是不少。”
师:“有公子,有小姐,有丫头。”
师:“那你注意到了吗?众多人物中,曹雪芹用的笔墨最多,描写最详细的是谁?”
生:“贾宝玉。”
师:“没错,一起来看学习任务。”
出示 学习任务:
画一画: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所有描写宝玉的语句。
写一写: 在描写宝玉的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想一想: 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能完成吗?开始吧。”
师:“同学们,画的真不少,有的学生批注的是词语, 很简洁。”
师:“有的同学批注的是一句话,想的比较多。”
师:“好了吗?我们知道,文中写宝玉的句子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地方 我们来看第一处,当宝玉看到了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了树梢上,他是什么反应。”
(出示 描写宝玉的语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处写的是宝玉的语言,谁做了批注?你觉得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这个风筝没有想把它拿走而是换回去。。”
师:“还有吗?“
生:“单纯。”
师:“为何是单纯呢?”
生:“因为放风筝是放晦气,把风筝还回去,就相当于把晦气还了回去。”
师:“真好,你很会联系下文。”
师:“不妨我们这样想一想,偌大的荣国府,丫鬟上百个,那风筝也有上百个不止,宝玉能一一对上号吗?”
生:“不能。”
师:“没错,可是宝玉想都没想,不过脑子,就说它是嫣红姑娘的。”
你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宝玉?”
生:“性格直。”
师:“没错,他就是一个率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说出这样得话。”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看第二处。”
(出示 描写宝玉的语句)
师:“宝玉看到别人去放风筝,他也赶紧打发小丫头去取风筝,他说了什么?谁来读?”
师:“真是迫不及待啊,谁在这里做了批注。”
生:“天真。”
师:“理由呢。”
师:“没错,像个孩子一样,天真顽皮。”
(板书 天真顽皮)
师:“可是第一个大鱼风筝被谁拿走了?
生:“晴雯姑娘。”
师:“他生气了吗?”
生:“没有。”
师:“ 他们说了什么,谁来读?”
师:“他只是抱怨了一句。”
师:“谁在这里做了批注?他是什么样的人?
生:“对丫鬟很好。”
师:“为何呢?”
生:“丫鬟把他的风筝给了别人,他并没有生气。”
师:“分析得真好,我们想一想,如果换了别的公子 听到丫鬟把自己的风筝放走了,会怎么样?”
生:“大发雷霆,愤怒。”
师:“没错。”
师:“甚至还有一位姑娘擅自把风筝给了三爷,是谁。”
生:“袭姑娘。”
师:“那其他人觉得宝玉是个怎样得人?”
生:“怜香惜玉。”
师:“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男人对女子很关爱。”
师:“说得太对了,丫鬟们就是女子,正是因为宝玉关爱女子,他得丫鬟们才敢擅自放他的风筝。”
师:“宝玉不仅对女子关爱,对风筝也同样如此。”
师:“这个放起来,读得特别传神,通过宝玉得神态, 你觉得他得心情怎么样?”
生:“很欢喜。”
师:“为什么看到美人风筝很欢喜?”
生:“他喜欢美女。”
师:“美女这个词俗了 宝玉之所以欢喜 是因为在他心中风筝是美人,更是一位——”
生:“女子。”
师:“可惜这个美人风筝并没有放起来,看这里写了宝玉的一系列动作。”
师:“当丫鬟们不会放,宝玉是用嘴——”
生:“说。”
师:“不是骂。”
师:“风筝没有放起来,宝玉还是用嘴——”
生:“说。”
师:“不是骂,为什么?
生:“宝玉对丫鬟很好。”
师:“如果这不是美人风筝,是一个大鱼风筝,宝玉会怎么样。”
生:“跺个稀碎。”
师:“那是大螃蟹风筝呢。”
师:“那美人风筝他踩烂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宝玉心中它不只是一位美女,还是一位女子。”
师:“这就是关爱女子的宝玉,宝玉为何如此关爱女子呢?书第二回给了我们答案,宝玉曾经这样说过。”
师:“有学生笑了,如果你知道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你就不会笑了甚至还会肃然起敬, 书中那个年代,女子是被人看不起的,地位是非常非常低的。可宝玉却与世人不同,他是一个,读——”
生:“单纯率直,天真顽皮,关爱女子。”
师:“那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谁?”
生:“林黛玉。”
师:“我们来看看描写林黛玉的语句。”
(出示 黛玉说的话)
师:“众人都在笑宝玉,可唯有一人帮宝玉解围,正是——”
生:“林黛玉。”
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贴。”
师:“对谁体贴。”
师:“还有吗。”
生:“温柔。”
师:“对谁温柔。”
生:“宝玉。”
师:“没错啊,因为在红楼梦中他们两个是一对红颜知己啊,而本文也是以这两人为主要人物,写了在大观园里放风筝得热闹景象。”
三、 拓展阅读
师:“其实本文课后也有一篇描写风筝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篇文章,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生:“写了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和旧时北平春天放风筝得盛况。”
师:“你总结得很到位。”
师:“看同样是风筝,在不同的作家手里,内容也不尽相同,不管两篇课文都提到了,放风筝就是。”
生:“放晦气。”
师:“是啊,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在放着风筝,在放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想知道宝玉和黛玉之间还发生了什么趣事吗?想知道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结局吗?还需要同学们,课下仔细研读《红楼梦》,下面我们欣赏电视剧中的片段,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课下一定抽出时间读一读《红楼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岳应晖
202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