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三阳一中 雷平丽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描绘诗歌景象。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入境换位法。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入境换位法。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1、运用诗歌,激趣导入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在课下也搜集了关于泰的古诗词名句,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一下:“登东而小鲁,登泰而小天下”——孔子;“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陆机;“岱宗何崔巍,群无与比”——贾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通过这些诗句,大家对泰山有怎样的感觉?——高大雄伟。对,泰山作为五岳之宗,历来是封建帝王祭天敬神的地方;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膜拜歌咏的对象。以上诗句中,有一首诗被看成写泰山的绝唱,《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这就是杜甫的《望岳》。

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感受这首诗的雄奇美妙吧!

PPT出示学习目标

题目解说

PPT 展示泰图片

2、诵读诗歌

(1)读准字音

自由读,看注释拼音,并在原文中标注。

预设:夫、了、曾、眦

齐读

(2)读出节奏

小知识

五言律诗的节奏划分有以下两种:

二二一或二一二

根据自己的读法用斜线在原文中画出节奏,画好举手。

结合 PPT,展示停顿。

指名读,生点评,指导朗读

(3)读出韵律

小知识:押韵,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诗歌富有节奏之美和声调和谐之美。

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总结的朗读要求,再读《望岳》。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展示朗读成果。

三、读出画面

(一)王国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也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与景密不可分。诗歌同样如此,景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望岳》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你的想象,用优美语言描绘出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色究竟如何?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是那样的渺小!

(三)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却不相同,试以一联为一组,说说“望”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不同的角度写出泰山怎样的特点。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首联: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雄阔绵延

颔联: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颈联:凝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泰山的开阔激荡

尾联: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假如你是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致,内心会有怎样的感觉?

 

四、读出诗情

(一)啊!多么_______!(可以从炼字,修辞,写作手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虚写)

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有阳光的部分为阳,没有阳光的叫做阴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

(二)面对泰山,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诗人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究竟在用心渴望什么呢?

PPT 展示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榜了。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作者在看到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更是借泰山的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壮志。

(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何理解“会当”?

预设: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二)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学生思考讨论。预设: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课小结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同学们,让我们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立下腾飞志, 来日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