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的流浪歌手

《昆虫记》节选之《绿蝈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蝈蝈的外形及习性。
  2. 体会作者对蝈蝈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蝈蝈的外形及习性。

体会作者对蝈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蝈蝈的外形及习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比较喜欢《昆虫记》一书。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其中来,使孩子们有机会自己去体会,去收获。

教学思想:

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堂中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课程资源:

     教师、学生、课本、多媒体等。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多层面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科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教学方法与工具: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评价: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关于《昆虫记》

1.《昆虫记》是_____国昆虫学家______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_____卷本科普巨著。

2.雨果评价“《昆虫记》不愧为_________,

法布尔不愧为_________。”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昆虫记》 行文_________,语言________,情趣盎然。

研学一:认识蝈蝈

(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应答案,并圈点勾画)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用横线画出)

“这漂亮的昆虫简直棒极了,全身淡绿色,身体两侧有两条淡白色的饰带。它体形优美,身轻体健,一对罗纱大翅膀,是昆虫科昆虫中最优雅美丽的。”。

     “蝈蝈有极强的下鄂和利爪”。

2蝈蝈的食物有哪些?

昆虫:蝉、细毛腮角金龟同类

水果:梨子、葡萄、西瓜青草

 3.叫声: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窃窃私语 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 比喻

喑哑 尖锐 急促 清脆

(四个形容词)      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特征

1外形体型优美,身体健。

2淡绿,淡白。

3声:柔和清脆。

4食物:蝉、细毛腮角金龟、昆虫水果梨子、葡萄、西瓜、青草同类等。

研学二、体会感情

  1.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凶猛凌厉的猎手  当蝈蝈捕杀蝉时

我这帮囚徒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

我的食客们    当蝈蝈吃蝉肉时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描写更形象,更生动,表达作者对小生命的热爱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业:(中考链接)

请描写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方法指导:从外形、食性、声音等方面分析)

板书设计:

 

 

 

绿蝈蝈

外形体型优美,身体健

淡绿,淡白

声:柔和清脆

食物昆虫水果青草同类

不断变换的称呼:对小动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