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二首词。词人通过对出猎之时的动作、装束等具体情形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壮心不已,为己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但是对于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词人思想情感的把握还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基于此,再根据新课标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并背诵全词,通过贯穿全词的“狂”字,学习词中由实到虚的写作手法和用典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点勾画等方法,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品味苏轼词的豪放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词人壮心不已,为己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由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把握古诗文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悟词人为己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基于学生在掌握用典,虚实结合等的手法上有一定难度,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难点:找到贯穿全词的线索“狂”字,学习词中“用典”重要修辞手法。

【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四、与工具

     1.教法:情境教学法,点拨法,讨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我设置了以下学法】

2.学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

3.工具:移动终端,投影仪,PPT,朗诵视频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共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1分钟)

在此环节我将引用苏轼向友人鲜于子骏所传书信:“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通过抵掌顿足,吹笛击鼓的东州壮士,从而引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的学习。

2、初读课文,预习检测(5分钟)

【本环节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让学生齐读全词,体味文章节奏停连,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1)齐读全词,检查字音停连。【强调用韵前密后疏,应该用豪迈奔放,高亢激昂的语调】

(2)倾听范读,学习方法。【通过倾听范读,让同学们模仿诗词的语速语气、重音停顿

(3)自由练习,展示成果。听完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并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真正读出诗歌的韵味

(4)再次齐读,总结朗读技巧。【注意语速——抑扬顿挫注意语气——读好三字句读出重音——重点实词读出层次——注意标点符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探究本文的重点问题,让同学们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结合注释,整体感知(2分钟)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狂”字】

(1)结合出猎,上下片具体写了什么?

上片写出猎的景(实写),下片抒发出猎的情(虚写)。

(2)找出文中由实到虚,贯穿全词的一个字。

4、精读课文,局部探究(22分钟)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环节我主要采用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对课文进行分析。结合写作背景进行教学,把握作者狂在何处?又为何而狂】

※小组讨论分析,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苏轼的狂?他又狂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在课本上圈点勾画,之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

例:我从“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读出了作者的“狂”, 因为猎犬和苍鹰都是打猎的得力帮手,所以这一句“狂”在作者打猎的装备。

【通过示例,给同学们启发,规范同学们的答题格式

(同学们的答案:“锦帽貂裘”:外貌之狂;“千骑卷平冈”:气势之狂(阵容/场面);亲射虎,看孙郎:口气之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酒之狂;“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的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的狷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报效家国的志狂)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这样子说“狂”的,同学们看一看,苏轼符合哪一种?(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异于常人。心狂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与众不同。而苏轼是:“极善狂者,形狂且心狂!)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词,读出词中的狂气。

5、学习手法,掌握用典10分钟)

【本课的课后题就涉及到了用典这种修辞手法,说明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虽然同学们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种修辞,但是没有掌握系统的答题方法,所以应对此进行专门的讲解与练习。】

首先,介绍修辞的定义以及答题的格式。定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答题技巧:化用了……典故,以……自喻/喻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其次,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找出文章中所有的用典句。

接着,给同学们专门的练习时间,动笔写一写,对文章中用典句的赏析。

最后,请同学起立回答,分享自己的赏析。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首词,读出用典这种修辞在情感表达上的含蓄美。】

6、补充拓展,理解情感(3分钟)

为什么作者说聊发少年狂,姑且抒发自己的少年狂气?而不是长久的抒发呢。有人知道苏轼此时的背景遭遇吗?

【苏轼因为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被排挤出京城。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

就像太阳后面潜藏的是乌云,作者狂的表象后面潜藏的是自己深深的苦闷。既然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我只好暂抒少年狂气,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次品读这首词,这次要求同学们读出作者这首词背后的深深无奈,壮志难酬的苦闷。

7、水到渠成,背诵全词1分钟)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丰富立体的苏轼,感受到了他独特的风采——年纪渐长但仍有少年狂气,仕途失意却不失凌云之志,一腔赤胆只为报效家国无愧是词中的名篇。

接下来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此课的学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穿越千年的时光去和苏轼交流吧。

【适当的总结归纳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词人其人其事的掌握通过闭眼背诵、想象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8、作业布置(1分钟)

【适当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化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预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六、教学评价

本堂课我对自己设计最满意的是 “读”的环节。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因为读的不够理想,让学生听了录音示范后,再让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

而之后我又用“读”贯穿课堂始终:在同学们学习分析了文中的狂之后,对课文进行豪放读;在同学们学了用典的手法之后,对课文进行情感抒发的含蓄读;在同学们了解了作者被贬的背景后,对课文进行壮志难酬的无奈读,从而读出文章的层次,整堂课一直书声琅琅

在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反复的诵读之后,在课堂的最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行背诵,就会水到渠成。

此外,我将主问题设计为“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苏轼的狂?他又狂在何处呢?

首先,我会给同学们展示一个示例,规范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格式。其次,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圈点勾画文本内容。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同学们自己研究出答案。最后,派各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问题,集思广益。

这样一个完整而明确的任务,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能力。将这个问题解决后,同学们就会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并且,把“用典”作为重点手法进行讲解

本课的课后题就涉及到了用典这种修辞手法,说明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虽然同学们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种修辞,但是没有掌握系统的答题方法,所以应对此进行专门的讲解与练习。

首先,介绍修辞的定义以及答题的格式。其次,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找出文章中所有的用典接着,给同学们专门的练习时间,动笔写一写,对文章中用典句的赏析。最后,请同学起立回答,分享自己的赏析。

块内容对同学们的听说读写都进行了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同学们的语文基础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古诗词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