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和学习目标明晰,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性把握较好,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势,实现了课堂教学最优化,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教学(活动)过程实施

《观察物体》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需要让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和独立练习进行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1.导入部分:采用情境导入,首先展示了导入魔术视频,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多角度观察物体的重要性。紧随其后的古诗题西林壁也拉近了语数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语文中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2.新授部分:首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手边的物品资源,寻求合适的研究方案“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连一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叙述所给的几何组合体摆法,既体验了摆的过程,又锻炼了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在第一个活动环节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让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完善他们的数学语言,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肯定了描述正确的学生,起到了带头作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主动去发现并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随后使用了3D动画技术,辅助想象力偏差的学生加强理解,为后续闭眼验证做准备。紧接着的第二个活动继续邀请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图形,验证环节采用了闭眼想象的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能够摆脱实物进行空间想象,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类比总结,语言精炼,达到了教学目标。

3.练习部分:在练习巩固环节,首先让学生尝试把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他不同的形状,或者用更多的小正方体摆,然后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它,再把看到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下来,利用希沃助手拍照上传展示四名学生摆的几何组合体和画的图形。在这个环节,运用“希沃助手”及时将学生的作品上传到屏幕上,不仅方便学生的汇报与交流,还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与表达欲望,学习的主动权此时交予了学生,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而自然。同时,通过观察几何体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更深一层地了解所发现的结论,在锻炼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进行错题辨析。其次,让学生完成练习四1-3题,适当地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感受由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的转化过程。

(4)总结部分:在课程的最后,介绍了千手观音”“青天河鲸鱼湾”“百万太极表演”“阅兵式”“三视图,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物体就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二、教学(活动)创新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以及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在本节课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突破:

1.多种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是以看、想、做的活动作为载体,有序的开展数学活动。整节课不仅设计有观察活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还设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先通过“摆一摆”,学生动手拼搭出几何体,生成观察资源。再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获取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形状的表象,获得对观察到的形状、大小、个数的整体感知。进而通过“连一连”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形状表象去辨认或者画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这是形状表象的输出。让学生切实经历完整的观察过程,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2.多种感官参与,培养想象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特别重要。动手操作,需要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操作环节中,也特别注意学生能够多感官的参与活动。例如运用3D动画直观呈现和利用正方形纸片摆拼出不同位置所看到物体的形状,帮助想象能力薄弱的孩子建立形状表象。闭眼想象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这是培养空间想象力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摸一摸所看到的面,比划看到的形状,在触觉体验中加深对形状的感知。

综上所述,从整节课的整体设计来看,摆脱了书本上枯燥的情景,创设了更加适合四年级孩子的活动,在活动中去突破重难点,整体的层次设计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具有挑战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