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介绍第二教室的同学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不光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还是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看课题,发现了什么?
中间有间隔号,读时要停顿。
(第1.2教室各一生试读后齐读两遍)
2.七律是诗体名,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听范读,感受一下。(播放朗诵音频)
齐读,读准韵脚。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分享资料,初步感知“远征难”
1.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关于长征,你都知道些什么?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生交流,关注第2教室学生)
这些资料你是怎样得到的?
(表扬鼓励积极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板书:借助资料)
(课件展示长征资料)这里有段资料,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几组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
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2.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缓慢)
师范读后,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及列举一系列数据,直观感受“远征”,为感知长征及“远征难”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味,明确诗意
1.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远征难”。
(1)慢慢长征,毛泽东用56个字,重点描写了几个场景。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边读书,便展开想象,在漫漫长征路上,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展开想象)
(翻五岭山脉,翻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资料,找找诗中具体写了哪些“难”?)
(3)(“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4)教师小结:既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更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供给不足的难。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2.再读课文,理解红军“不怕难”
(1)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板书:不怕)
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关注第2教室的同学)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品质?(板书:英勇或大无畏)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2)指导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什么对红军来说只等闲?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再读诗句,结合字词资料,思考:诗句哪里体现出红军“不怕难”,说说你的感受(板书:感受诗意)。
你是从那句话中感受到的?
生交流
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的细浪而已。)毛泽东为什么这样写?他是想展现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板书:乐观)
(4)指导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指名读,
读出红军不怕困难的英勇气势,读出红军对困难蔑视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二教室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中心句)这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深入探究,重点感悟(10分钟)
1.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写了哪些红军不怕难?
(1)生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课件突出显示:暖寒)
2.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想不想知道?
(1)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
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
(2)齐读。
3.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播放视频)
(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体会毛泽东此时的心情吗?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每当想到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感到彻骨的悲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乐观主义精神,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凡人情怀。
(课件出示中心句)这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对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感受诗人的痛心。
4.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体会到了什么?(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的喜悦心情)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课件出示中心句)这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五、配乐朗诵,感情升华
1、师小结:本节课,我们用”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抓关键词——感受诗意”的方法学习了《七律·长征》;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毛泽东眼中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体会到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2、让我们再次回到这首诗中,读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播放朗读视频)
全体起立,齐诵。(播放去原声朗读视频)
3.小组展示朗诵成果
六、拓展延伸
阅读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几首诗:《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用学到的方法,说说自己的感受。
1、小组学习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交流感受,展示朗诵)
3、推介有关长征和毛泽东的书籍、影视作品。
(课件展示:电影《长征》、《诗人毛泽东》、《伟人毛泽东》)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不怕 只等闲
英勇 乐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