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在国内,一些卖国求荣者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感情炽热,第一自然段层层递进,推动情感,铿锵有力,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冀;尤其是第二自然段运用象征的手法,依托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3.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教学思想】
本单元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以充分地读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接着带领学生梳理作者作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感受了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最后设计了语言运用,让学生充分表达,最后再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以配乐再读课文为结束,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课文富有教育意义,设计时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说感受,避免空洞的说教。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多媒体课件、强国视频
【教学方法与工具】
讲授法、PPT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想不想来PK?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师:冠军就是你了,掌声送给他!
一、导入:
1.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上课!
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1.略讲第一自然段。
过渡:
师:如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是关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在《少年中国说(节选)》当中,梁启超先生表达了自己什么看法呢。请你朗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全体读)
以读代讲,情感激发。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梁启超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请你说。
师:是的。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因为,你们读——(齐读)
师:启超先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看了资料,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来吧。说说你的理解。
师:当时,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为了纠正一些国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梁启超先生写下这篇《少年中国说》。就是为了告诉国人~
师引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请你读。
师:老师还带来一些数字资料,请你快速浏览。
师:请允许我分享。1840年,我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赔偿英国军费白银2000万两,被迫开放5口通商;
1856年,我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赔偿军费白银给英法各800万两,开放天津、大连、南京、台湾等11处通商口岸。·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10国白银共9亿多两,分36年还清。
师: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师:晚清政府昏庸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巧取豪夺,这是何等的屈辱,所以,梁启超先生大声呼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请你们一起读。
师: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走出韶关,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少年周恩来12岁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老师引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少年自有凌云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老师引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这就是我中国少年啊!重任在肩,发奋图强。(板书)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梁启超先生在全文中曾言:恶(wū)!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先生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先生心中有一幅壮丽的,朝气蓬勃的中国画卷。让我们走进先生心中的少年中国。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试着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指名分享(3-4名同学)。
字词重点指导:
(1)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这段话中有些词句比较难理解,跟我读。
(2)干(ɡān)将(jiāng)发硎,有作其芒。
大家来看这句,谁来读。跟我读,干(ɡān)将(jiāng)发硎,有作其芒。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干将是古代一把宝剑的名字。
(3)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再看这句,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履在字典中有这5种解释,在这个句子中,它是什么意思。
(4)指导书写履。
履字,半包围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过渡:先生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呢?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本段中用来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填写学习单后,我们来交流分享。
分享1
师:对,用红日赞美少年中国,用红日初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景,真会思考。
师:是呀,这位同学想起了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听你读,我们仿佛也看到了红日的可爱,感受到红日无比强大的力量。
师:你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力量,谁还有发现。
师:这位同学想象了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画面,读懂了作者借助红日来象征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少年中国是有无限力量,无限希望的。
师:我们结合插图,联系学过的文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都可以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
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分享2
你的发现令人惊喜。我们脑海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老虎为百兽之王,小老虎在山谷中仰天长啸,其他猛兽胆战心惊。这里,乳虎象征少年中国,百兽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如虎啸谷,百兽震惶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我们来读出这声威来。
师:作者还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呢?请你来说。
师: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望,该如何读出来呢?我们一起读。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师:作者以红日、河流、乳虎等事物赞美了少年中国,展现了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敢挑战?
师:老师把你们的分享呈现在这里,请男女生轮着读,边读句子,边想象画面,感受这些句子的象征意义。
师:让我们和着音乐再读课文。
师:再看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师:这些句子饱含爱国情怀,句式整齐,双句押韵,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同桌一起读一读,再试着背一背。
4.联系全文,合作探究。
问题: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师:同学们
少年钱学森勤奋读书,成为空气动力学家,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
少年袁隆平,好学勤思,后来成为 “杂交水稻之父”,让中国人民吃饱饭。
再看今天的中国
播放视频。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师: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国,中国强则少年强,强国有我。
三、语言运用
假如梁启超先生看到了今天中国,他会说些什么?
请你来说。
师:你们各有各的理解,表达也很清楚,爱国之情藏在字里行间,我们用文中一句话作为大家发言的总结: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万寿无疆。
四、课题小结。
师:梁启超先生用《少年中国说》激励着中国少年发愤图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为强国梦努力奋斗,让我们再读《少年中国说(节选)》结束今天的学习。
【布置作业】
借助资料,完成“实现强国梦想杰出代表事迹表”的表格。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一、以读悟情。
第一自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主问题:梁启超先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设计了三次引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激起爱国之情:
一读,读懂启超先生唤醒国人的急切,大声疾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读,感受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屈辱,让学生和先生一起呼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三读,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走出韶关,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少年周恩来12岁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伟人之志,读懂中国少年重任在肩——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想象画面,感受象征、体会情感
第2自然段通过象征的手法,以“红日、河流、乳虎”等事物表现了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景。体会事物的象征义,理解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的关系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课后问题,先让学生勾画出本段中用来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再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这些事物的象征义。并选择其中一些事物举例说明,开启学生思路,如理解“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想象画面,小老虎在山谷中仰天长啸,其他猛兽胆战心惊;再引导学生理解“乳虎”象征少年中国,“百兽”象征帝国主义列强,从而体会“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象征的是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四字一句、逢双押韵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而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
探究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以少年钱学森、袁隆平事例,并播放今天的中国强盛的视频,让学生明白中国少年承担着使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还要让学生理解强大富庶的中国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明确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语言运用
假如梁启超先生看到了今天中国,他会说些什么?我设计了语文运用环节,引导学生说理解,说体会,激起学生爱国之情,并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回归课文,领着学生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本文感情充沛,对读者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结尾我设计了配乐再读课文结束教学。
回顾整节课,我以充分地读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接着带领学生梳理作者作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感受了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最后设计了语言运用,让学生充分表达,最后再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时以配乐再读课文为结束,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