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

 

一、《背影》的教学设计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4、基本思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2、难点

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点出幻灯片

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上课后,点出灯片

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诗歌中的“波老”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少年波老更情亲”是说青年时的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更加亲密一些。《背影》就是这一时期,朱自清与父亲感情的写照。

我们每天都要见到许许多多的背影,可是,只有当朱自清把背影写入散文以后,人们才似乎一下子意识到:背影是一幅色彩凝重的图画、是一篇难以读懂的散文、是一首蕴涵人生哲理的诗歌。几乎没有人读过《背影》不流泪的,是什么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难题。

二、师生互动,活动探究

1读通读顺

点出灯片

3: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开头破题一一点明背影、望父买橘一-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

师:我们学习的第一环节是“读通读顺”。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独立探究性阅读,这里,我们只选读课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哪些同学愿意起来分别朗读“开头破题――点明背影”、“望父买――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等片段?(学生举手,确定人选。)

学生各自找出起止位置,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一一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学生次第朗读。

读完,点出灯片

4:以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看屏幕齐读“望父买--刻画背影”的片段。

点出幻灯片

5: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跳读课文,运用想象联想法找出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

师:人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通常只注重文中明写父亲背影的片段。老师阅读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方法找到了阅读本文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一从课文中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切入。

什么是暗写父亲背影呢?文章中有些语句表面上似乎并不是描写父亲的背影,更没有直接点明“背影”,但是,读者能够从这些语句想象、联想到父亲的背影,这就是暗写父亲背影。下面我以文章暗写祖母背影的语句为例说说我是如何运用联想想象法阅读课文的:

点出幻灯片

6: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的水印图片为背景,文字是“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例如,读到第2段中“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一句,我就联想到了祖母的背影,因为,想起已经去世或即将辞世的亲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离别的背影--他们是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

点出幻灯片7内容同灯片6

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容易使你想象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的语句--也就是文章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学生默读课文,然后举手。)

生:(朗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从这里我看到了父亲忙于奔波的背影。

生:(朗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这里是暗写父亲的背影吗?

生:(齐)是明写。

生:(朗读)“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祸不单行的父亲辛酸的背影。

师:答得非常好,连老师都没有发现这一处。

生:(朗读)“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从这里,也能够想象出父亲辛酸的背影。

师:不错,能举一反三。

生:(朗读)“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的背影,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激。

师:是啊,年轻时父亲的背影与老年时父亲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朗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从这里,我想象到了父亲多病而衰老的背影。

师:其实,作者在明写八年前车站送别时“望父买”的背影中,已经着重表现了父亲的病态和衰老。同学们,你能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地)“蹒跚地”“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阅读叙事散文时养成了重视人物细节描写的习惯。下面,想看看老师找出了哪些暗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吗?

点出幻灯片

8:以连根的两棵木棉树和父亲背影的水印色图片为背景,文字是“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他往车外看了看……”“近

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教师朗读投影的语句。)同学们对老师找出的语句有疑问吗?

生:从“他往车外看了看……”如何联想到父亲背影的?

师:此时儿子已经被父亲安排在车上坐好了,父亲往车外看时,儿子只能看到父亲的什么?

生:(齐)背影。

师:请大家揣摩一下父亲此刻的心理:他往车外看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一边看一边在想:还有没有可以再为儿子做的事情?他本来已经为儿子安排得很周到了,可是他还在寻找有没有落下什么,可见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

师:很精彩!你能从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体会出父亲的爱子深情。

生:如何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联想到父亲的背影的?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与世长辞,一去不返。(教材有注解。)

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教后反思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教师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见,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