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课题: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
选讲章节:第六章《圆周运动》第4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4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了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本节课前面教材已经讲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学生理解了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明确了物体做圆周运动原因。本节课根据前面已有知识,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建立圆周运动模型,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求解一些具体问题。
本节课根据前面已有知识,首先分析了火车转弯的向心力来源,通过介绍火车铁轨和车轮的具体构造让学生明白了火车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再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分析汽车和场地自行车弯道外高内低的设计原因。第二部分则介绍了竖直面圆周运动的典型模型——汽车过拱形桥,通过实际问题模型化让学生分析竖直面最高最低点的向心力来源。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对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物理量,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原因。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直线、曲线运动的一些问题,对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对圆周运动进行分析,本质上仍然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问题,两者求解的思路是相同的。教学中指出这种相同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会进一步深化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观念。
此外,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学过程需要用一些典型的实例为思维提供感性认知材料,再将实例模型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火车车轮和铁轨的特点及火车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
(2)会分析汽车过拱桥最高点和凹形路面最低点时的受力情况。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圆周运动问题。
2.科学思维
(1)能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相关模型解决问题。
(2)能对常见的匀速圆周运动进行分析推理,获得结论。
(3)能用与匀速圆周运动相关的证据说明结论并作出解释。
(4)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3.科学探究
(1)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不同坡度下物体向心力大小的变化,体会其中的原因。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在合作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能尊重他人的观点。
(2)体会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火车转弯问题。
(2)汽车过拱桥问题。
2.难点
(1)分析火车转弯时的轨道平面和向心力来源,并计算火车安全转弯的速度。
(2)分析汽车过拱桥的向心力来源,了解汽车过拱桥超失重的原因。
【教学媒体】
1.实验器材:酸奶。
2.多媒体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 视频引课:水平赛道汽车发生侧翻。
| 认真观看,分析侧翻原因,并思考讨论改进方案。
|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为后面学习火车转弯做铺垫。 |
二、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 以相同的速度和半径转动酸奶,让学生感受在接触面角度不同时物体向心力大小的变化。 | 以相同的速度和半径转动酸奶,改变坡面角度,体会向心力的变化。 | 引导学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引出赛车弯道设计的方法。 |
三、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 | 分析火车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问题和汽车过拱桥的动力学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次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具体例子巩固加深对圆周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 对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问题进行分析,用所学新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两种圆周运动。 | 通过对两个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圆周运动问题的处理思路,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四、 联系实际 加深认识 | 组织部分学生在户外乘汽车通过拱形桥,实际感受汽车在过拱桥时的失重情况。
| 学生跟随教师到户外乘车,在汽车上桥后 注意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依据数据分析汽车此时的超失重情况。
| 遵循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物理,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方式。这对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大有裨益。 |
五、思考讨论 深化理解 | 将地球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通过设计一些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并给出具体答案。 |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问题,并给出具体答案。
| 通过已有的拱形桥结论,猜想将地球看作拱形桥时,汽车飞离桥面的临界速度,并分析汽车会做什么运动,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圆周运动问题的分析能力,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
六、总结方法 布置作业 | 教师总结不同圆周运动的相同处理方法,并布置作业。
| 学生学习不同圆周运动的处理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思路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测评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