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课堂评价
《跳水》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记叙了一艘轮船的船长面对孩子爬上桅杆最高横木而处于万分危险的处境时,机智果断地命令他跳水,使他转危为安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练习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讲讲这个故事,聚焦描写水手“笑”的语句,思考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想想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基于教材与学情,本节课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整节课聚焦语文要素,紧扣课后练习,教学内容紧凑,教学过程清晰,让学习活动真实发生,似乎能看见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拔节生长。思维,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借助想象、联想、再造想象等形象思维途径,引导学生发现水手们的三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正是水手的笑,猴子的逗,导致男孩气得失去理智。在这一课堂中,教师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揣测人物的思考过程,借助图表和小组讨论,细化故事中的人物心路历程,更好地品悟了人物形象,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是:教学资源丰富,课堂互动性强。课堂上有很多亮点,如:教师制作AI数字人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做“评判官”,梳理水手的三“笑”与孩子走上危险的密切关系;用蒙层技术把“帆船”带到课堂,让学生体会“险”;用希沃白板创设课堂互动,让学生触摸船长思维;将有关思维的名人名言,做成书本翻页的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真实的感悟名人智慧,知道思考的重要性……课堂上优选资源,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绝不繁琐滥用。整节课学生参与度广,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课件画面优美,清新淡雅;视频恰到好处的出现,使课堂充满乐趣。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调动,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语文核心素养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