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型)
课例名称:《纸的发明》第二课时
学段、学科:三年级下册 语文
教材版本:统编版
任课教师:王艳玲
联系电话:18336853123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介绍了古代造纸的流程,让我们认识到造纸术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接触,班上大部分学生基础较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学习能力较强。但有一部分学生不容忽视,一类是学习自觉性不够,缺乏学习自控力,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类学生需要家长和教师不断督促,耐心引导纠正,逐渐养成学习专注的好习惯;一类是学习能力较弱,他们虽然学习态度认真,但没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这类学生需要时常关注,传授适宜的方法,确保他们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学习四、五自然段,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2.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首先,走进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关注语段中描写蔡伦动作的词语,梳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剪碎或切断一-浸--捣--捞-晒;其次,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依托动作流程示意图,将蔡伦造纸的过程描述一遍。
五、媒体工具与技术应用:
通过引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造纸工艺和民间剪纸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审美水平。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根据图片上的时间轴,回顾纸的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看图片填一填: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和以后,指名回答。
意图与目标: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直奔重点
资源与技术作用:课件、图片展示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环节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重点段落,让学生体会蔡伦的发明很了不起,从而领悟文章的感情。
资源与技术作用:通过课件图片以及学习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环节三:借助关键词,说清楚造纸和剪纸的过程;理解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师活动:
1.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具体写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句子,并圈画出关键动词。
2.播放《剪纸》视频并说清楚剪纸的过程。
3.对比之前记录文字的方法,说一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呢?
学生活动:
4.先同桌谈论交流,再指名回答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呢?
意图与目标: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同时有机的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在实践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并用上连续动作来写句子,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资源与技术作用:通过观看造纸工艺视频和剪纸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传统工艺;借助图片展示造纸和剪纸的流程图,让学生更清楚有序的说清楚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四:深化内涵,感受影响
教师活动:
1.学习第5自然段:说说造纸术的传播及影响。
(我们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2.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到自豪)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自豪之感。
学生活动:
意图与目标:指导学生借助文本和老师的资料,充分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资源与技术作用: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节五:整体回归,学会表达和文化的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师活动:
1.学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这两段在行文结构上是什么关系?(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首尾呼应的关系。)
2.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这里的之一可以删去吗?
3.教师讲解“之一”的两层含义。
4.了解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还有哪些?
5.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
意图与目标:在朗读中习得首尾呼应的方法,为表达做好准备。
资源与技术作用: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六、作业设计:
1.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请你查找资料,向家人和同学分享。
2.词句段运用
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抓住关键动词,试着写一写流程图)
七、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东汉 蔡伦
改进
传承
影响全世界
八、教学反思
1.新课标教学理念应用、教学模式创新、学习评价创新反思:《纸的发明》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本堂课把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和道法学科中的传统文化传承融合起来,既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工艺又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本节课我巧用学习单理清脉络:利用学习单的形式把关键信息理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学习单也可以起辅助功能。课堂中播放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足之处:关于传统文化方面没有进一步的升华,可以以纸的发明为引导,让学生感受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来加强学生的体验感。
2.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应用及智力资源共享反思:
多媒运用,激发兴趣:我合理运用多媒体视频,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造纸的过程,让学生观看古法造纸视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介绍手工作品活动过程,播放剪纸的视频,借助关键动词,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能力素养发展反思:
语文要素贯穿其中:《纸的发明》选自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生能提取关键信息——蔡伦改进造纸术,同时再进一步理清该段主要内容:造纸的过程和传承原因。
习语点睛,感情升华:本节课在讲授传统文化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做感情升华。
不足之处:上课节奏太快,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互动的学生只局限在个别,并且留给学生讨论合作的时间不长,在分享介绍环节,学生参与覆盖面不广。在引导学生讨论“改进”和“创造”的区别时,学生回答时间较少,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