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195号提案的答复



李伟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通过几年的发展,全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经济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改革
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从2019年开始,市政府在全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中,遴选试点大力推行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工作,坚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供给为目标,调动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初步建立了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元招生、双元教学、双元评价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到2021年,全市24所职业院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目前,全市高职院校共与当地85家企业开展了“双元”合作,累计培育学生1.5万人次,为当地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4500余人。
二、改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进一步建立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充分结合学校实际,与合作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完善认证管理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教学中,我市职业学校还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各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有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支持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竞赛活动。
三、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
去年以来,市教育局积极组织职业院校开展一系列助企业发展活动。一是开展“书记校长走访企业”活动,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二是开展团队对接活动,搭建人才进企桥梁, 建立“科技特派员、专业服务团”制度,围绕企业产业需求,组织不同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三是搭建供需平台,缓解企业招聘难题,依托河南省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平台,增设企业端口,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匹配度,解决企业招聘难问题。四是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落实落细相关政策,解决企业技术人员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帮助企业引人留人。
人才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要素,解决企业人才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加大校企合作。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建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同志走访企业制度,健全校企紧密、长效合作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每所高职院校至少要联系100家企业,中职学校至少要联系50家企业,其中省级“双高工程”建设学校必须依托高水平专业群,联系服务至少 2 家重点企业和 1 家培育上市企业。
二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各职业院校要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前瞻性战略眼光和举措,升级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对应专业,扩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对应专业,培育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对应专业,推动专业数字化改造。建立每所学校主要面向 2-3个产业建设3-5个骨干专业群发展布局,形成专业与企业深度耦合、联动发展的格局,重点遴选建设一批“助企示范专业”。
三是广泛开展订单培养。职业院校根据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和用人计划,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量身定制”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职工队伍和技术能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组织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配备师资,缩短从学生向职工角色转变的适应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
四是持续开展送教进企。针对企业职工对职业岗位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学习提升的需求,鼓励职业院校主动面向企业职工采取送教进企业的形式,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五是推进技能培训工作。强化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全面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积极承担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职业培训任务,开展定向式培训。
六是创新建设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依托骨干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学生创业、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办学实体,推动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设备共享。支持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外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建设高水平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2022年7月28日